缘起
“安住如来性海,遍在众生心识”,文殊菩萨的智慧不生不灭、遍一切处。为阐发智慧这一金刚性海,2014年5月文殊菩萨圣诞期间,传喜法师于五台山清凉界,受邀于大宝寺方丈上照下见法师,连续三日宣讲《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
这一唐密经典中千臂千钵的文殊菩萨形像,每一钵里都有一尊释迦佛,每一尊佛又现百千万亿身。象征着文殊菩萨千臂千钵,令一切有缘,策发菩提心,开根本慧,长养如微尘数的十方诸佛。
大乘佛子,当学习文殊菩萨的精神,于一切时、一切法,以最大的精进力量,身体力行地饶益一切有情众生。更要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但净我心,菩提影现,来照见每个人心识中的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四句教言的启示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
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讲记第9课视频
文殊发塔的故事
大圣五台山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对朝山的人来说要有这样的信心。否则在你面前的就是土、石、草木,哪里看得到光明的山、琉璃的山?不见不闻。
文殊菩萨与一万菩萨、亦或十万菩萨常住五台,与十方诸佛酬倡来往,但我们不知不见。如果我们只见到人的烦恼业,这就是人间的一个烦恼地,跟智慧有什么相干呢?
文殊发塔的故事就是这样。真的文殊菩萨来了,还被我们烦恼的众生给赶走了,我们还嫌弃他。我们来要拜见文殊菩萨的,但又不知道文殊菩萨是谁。文殊菩萨化身被那个师父呵斥,说你这个人贪心怎么这么重,对三宝的一点惭愧心都没有。
被他呵斥的时候,文殊菩萨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祂腾升虚空的时候又对寺庙的师父说:“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
我们学平等,却不会回光返照我们的心,心迷失在境界当中。你这样修持戒、忍辱、布施、精进,但是没智慧,那也如盲人走路,有堕落火坑之险。
“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因为心中还埋藏着憎、爱的烦恼,纵使你把身体都行相似法耗尽了,但你的心还充满着烦恼,怎么可能得到解脱?
所以,这位师父看到了马上跪下来,当场的师父们也都跪下来,顶礼文殊菩萨现的形象,痛哭流涕,请文殊菩萨开示。文殊菩萨这时再说了四句偈:“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这里面其实讲到,我们要透过第六意识分别心,然后“亦如水风火”,心如水风火是什么?是第七意识末那识的心——我执的根,我执就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的心如风、如火、如水一样不舍昼夜,相续不断。
如果你不知道它是第七意识,是我执的根,你不把它丢掉,怎么证出三界的果?第七意识如果没有进去的话,光用第六意识心,第六意识心就是轮回的大海,轮回的大海是解决不了轮回的。
我们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你现身怎么离,怎么出三界?如果知道“五蕴皆空,四大非我”,明白这个道理才证法眼净须陀洹。法眼净后面还有斯陀含、阿那含,最后漏尽通。末那的这个断掉,斩断瀑流,才会证阿罗汉果。这个瀑流又叫生死的烦恼中流,要越过这个烦恼中流才能爬上超越生死的彼岸。
“持心如大地”是第六意识心,“亦如水火风”是末那识心,“无二无分别”就是含藏识的心,“究竟如虚空”才证入法界体性智。这四句完全就是四个不同的境界:前面一句通于凡和圣,第二句是通声闻缘觉的,第三句已经通菩萨了,第四句就是通如来部的、金刚性海毗卢遮那的如来部。
文殊菩萨跟我们讲了这四句话,就足以让我们证声闻缘觉、五十三诸菩萨位,直至一生成佛,证入如来部现见毗卢遮那佛。
忆念菩萨名号的功德
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若有人忆念文殊菩萨名号,超过忆念十方三世无量阿僧祗那由他一切诸佛名号。为什么忆念文殊菩萨的名号要超过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的功德?
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佛的果重要还是佛的因重要?因重要。文殊菩萨、大善知识就是给我们佛的因的人,就是让我们破迷开悟、转识成智的人。所以,文殊菩萨的威德实际上超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威德,祂中断了我们生死轮回之路,祂干竭了苦难轮回的大海。
我们捧起的经本,是不是文殊菩萨,是不是释迦佛陀?经书的每一个字是不是佛陀的舍利?朝五台就有这么一个说法,把经书顶在头上走,就会见到文殊菩萨。你把经书当佛陀,当佛的法身舍利这么恭敬,灭不灭罪?罪障消除了,我们的面目就现出来了,面目现出来了就是文殊菩萨。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有文殊性,但是被业障障着,《地藏经》里说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恭敬能消业障,“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怎会不见文殊菩萨真面目?就怕我们身在五台山不思维这些真谛,那你住多久都跟五台山不相应,跟文殊菩萨不相应。
所以,我们至少要生起一个惭愧心,要有一点罪恶感,因为铁证如山,我们有贪,有瞋,有愚痴。我们的罪还没有消,诸佛菩萨的功德智慧还没有现,我及一切众生还在苦海中头出头没,对此要生忏悔心。这些心都是向道的心,是我们远离苦难的因,离苦才会得乐。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